查看原文
其他

文艺批评 | 范雨素 马大勇:2020的夏天,上了热搜的孩子们——《新工人文学》第九期卷首语、编后记

范雨素、马大勇 文艺批评 2021-01-25

点击上方蓝字,关注文艺批评



跨过寒冬,越过炎夏,战胜疫情和汛情之后,九月便不仅是开学季,也预示着新生活的开始。当学子与阔别九个月的校园再度重逢,我们便知道金秋会如期的到来,我们也将迎来摘下口罩的时刻,而此时我们才意识到曾经戴着口罩写下的文字是如此的珍贵与难得。

文艺批评今日推送《新工人文学》第九期卷首语和编后记。在卷首语中,范雨素对当下农村教育的匮乏提出了担忧,并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了强调;马大勇则在编后记中记录了本次杂志编辑的点滴,同时对杂志相关文章和栏目做了点评。文末我们按照惯例附上了《新工人文学》第九期目录,以飨读者。


感谢《新工人文学》编辑部授权文艺批评转载!


往期作品:

文艺批评 | 万华山:皮猴子

文艺批评 | 李若:布谷鸟的啼叫,令我双眼湿润

文艺批评·独家专发 | 范雨素:家政女工

文艺批评·皮村文学 | 寂桐、范雨素等:我的一天

文艺批评·皮村文学 | 小海、郭福来:我的修辞落下又升起


第九期





卷首语




2020的夏天,上了热搜的孩子们



范雨素


绿树荫浓夏日长,楼台倒影入池塘。风乍起,吹皱一池的倒影。


2020年7月23日,湖南耒阳留守儿童钟芳蓉考了676分,全省第四名。在这一天,校长带着50多名老师去她家的祠堂举行庆祝。绚烂的礼花一直放到第二天的黎明泛蓝时,全村的人都聚在一起为钟芳蓉祝贺。


钟芳蓉报考了北大的考古系。


2020年8月19日,广东雷州市调风镇曹同学伪造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哄骗父亲。说他考上了清华。网评说,曹同学假装上清华。


我不认为曹同学是假装上清华。曹同学所居的镇子叫调风镇。听到这个有气魄的地名。我感觉,他们镇的镇长应该是南海龙王。曹同学在梦里,在云端上,肯定上过清华。他的心里有一个清华梦。


2020年8月15日,《新京报》刊文关于“三和大神”的文章。三和大神都是曾经的留守儿童。这些留守儿童长大后,即使心里有清华梦。但也只能是梦。不可能如钟芳蓉那样成为十年难遇的新闻素材。


我曾看到一位学者撰写的文章。他说,他在1997年上的中国农业大学。那时农村户籍的孩子在农大占60%,可是,现在呢?当下,中国农大农村户籍仅占百分之十几。


农村教育资源匮乏,农村孩子们能考上好大学的,寥寥。


我曾看到一位记者朋友写的报道,在贵州罗甸县,爱心人士捐给学校的课外读物,不给孩子们看,因为老师们嫌管理图书麻烦。


孩子们长大了,他们本应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。可是人字的结构是一撇一捺。一撇是知识,一捺是社会化。


孩子们没学好知识,因是留守儿童,社会化能力差。于是孩子们从游戏中习得生活方式。从三维空间退缩到二次元世界里。在三和劳务市场。他们称自己为挂壁人,喝的是挂壁水,吃的是挂壁面。


【纪录片】《三和人才市场》


他们所学的知识撑不起人字。他们看不到未来的希望,用混吃等死,用挂壁来反抗。


北师大的子津来文学小组讲课,领着我们看《三和大神》纪录片。我看完了,对子津说,这些孩子小时候,没有人教他们干过地里活,他们做事的手势好笨拙。


清华大学学社会学的叶云慧经常来文学小组听课。我问叶云慧,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区别在哪里?叶云慧说,学得知识差不多都一样。只是人类学的时间线长。社会学的时间线短。


是啊,人类在地球上已生存了几十万年了。每个人都是无价的。


随着最近几十年的城市化,流传至今的仪式活动也不多了,但春节祭祖和清明祭祖一直绵延存续。有些所谓的高层,回乡祭祖时,看到和自己同祖父或者同一个曾祖父的晚辈,坍缩成挂壁人时,还有脸面给祖先上坟吗?


我和一个朋友聊天,聊到我们文学小组的好几个妈妈,她们的孩子都能上大学。她们也是在打工养育孩子。


比如,文学小组的王成秀,读了5年小学,因贫辍学。从河南商城来北京辛勤打工三十年。靠勤劳的双手在天津买了套房,女儿考上了天津大学。她的女儿从记事起就看到妈妈是一个勤劳的妈妈,是一个保持终身学习的妈妈。一个爱学习,爱劳动的妈妈才能撑起人的结构。


孩子是父母的复制品。妈妈爱阅读、爱写作。孩子也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学习兴趣。


这样的例子,在我们文学小组好多的。比如,还有李文丽的两个孩子,施洪丽的孩子,相淑娥的孩子,陈蓉的孩子……她们是文学小组的成员,也是留守儿童,流动儿童的妈妈。她们的孩子都考上了好的大学。


我在老舍文学院的同学麦子,是资深的文学青年。她还是平谷区作协副主席。是个奋斗的妈妈,是个终身爱学习的妈妈。她的孩子看着妈妈奋斗的背影长大,学习的背影长大。言传身教。麦子的孩子在今年的高考中,考取了平谷区文科第一名。被中国政法大学录取。


推动摇篮的手,是推动世界的手,是推动人类文明的手。做个热爱文学的妈妈吧!做个热爱文学的爸爸吧。让人间充满爱。


文学的功效能美颜,是“腹有诗书气自华”。还赛过99家学而思,是江山代有才人出。




编后语




马大勇


八月,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。白天太阳还是很猛,皮村的街上还摆着卖西瓜、卖冷饮的摊子,但是晚上的风吹来已有微微的凉意。我们几个在职“小编”在忙着编这一期《新工人文学》。这时候,电视新闻传出了夏粮丰收、各地解放军武警战士抗击洪灾、洪水逐渐退去的新闻,还有北京市疾控中心发布的日常防疫指引,宣布市民在户外活动时可以不佩戴口罩啦!只是当与同伴以外的人近距离接触时,还需戴上。


看到这些新闻,心里松了一口气。一块大石头落了地。我们又一次战胜了洪水!我们年初战疫情的同时,也在忙着春耕,如今也有了收获!我们必能消灭疫情!



新冠疫情从一月开始,一直拖到现在,好在基本控制住了。在六月份,北京还有疫情反弹,立即采取检测核酸、封闭社区、人人必戴口罩等措施之后也迅速战胜了疫情。于是,大家习惯了哪怕出门几分钟,买点东西,都要把口罩戴上,不然心里发慌,迈不开步。没戴口罩走出门去,也显得没有公德心,人家会斜眼看着你,避之不及。但这大热天,戴口罩太闷,太热,热得汗水往外冒,实在不舒服。如今,总算可以把口罩摘下来了。


在皮村的街头巷尾,人们也大多不戴口罩了。开店的,卖菜的,送快递的,一天到晚吆喝不停,忙忙碌碌,好像要把前一阵被耽误的时间都补回来。晚上,麻烫辣、店啤酒小店等地方则是灯光明亮,坐满了人,直到深夜还热热闹闹。


照这样下去,皮村文学小组的学习很快就可以恢复正常了吧。这几个月来组织的每周一次的学习,都是请各位老师在线上讲课,我们靠着手机联网来听课。真是辛苦老师们了。可实事求是地说,这样无法面对面交流的授课,效果并不是很好。只好盼着吧,盼着能够和以前一样,高高兴兴地聚在一起。


好在,大家都没有被疫情击垮,仍然在阅读,在写东西。这一期《新工人文学》的采编也没有耽误。稿子从四面八方通过网络汇集而来,冲破了可恶的洪水、疫情的封锁,呈现在我们面前。


首先是《航线下的工人博物馆》这一组稿子,写的是成立十八年来工友之家的历程。在这东五环外的皮村里,在这整日整夜飞机不断轰隆隆飞过的航线之下,有这么一个为外来务工人员和流动儿童设立的公益机构,尤其是有工人艺术团、小剧院,有打工博物馆,是应该记述一番的。特别是打工博物馆,用一张张图片、一件件实物记录外来务工人员的酸甜苦辣,是值得每个人应该看一看、写一些文字的。更不用说文学小组,对于年年坚持来学习的文学爱好者们来说是多么亲切。郭福来、李若、李柰、徐怀远、金红阳、徐克铎、徐良园、万华山等好几位学友都写下诗篇、文章,记录了这几年文学小组的历程。北大的张慧瑜老师来了,很多很多老师来了:刘忱老师、黄灯老师、袁凌老师、李云雷老师、师力斌老师、鲁太光老师、西元老师、孟登迎老师、文珍老师、刘楠老师、淡豹老师、郭春林老师、李彦老师、殷思远老师,国外来的柯雷老师……一次次的讲课,点评,沟通。每一次讲课,聚集在一块拍一张照片。一张张笑脸,多么熟悉、多么愉悦!


文学小组具体的组织者小付,则有《在工友之家的十年》这篇文章,记述了她自己的成长经历,记述了文学小组的缘起和发展,老师们对文学小组的帮助。张慧瑜老师的《文学小组有个小付姑娘》,写的也是小付的成长,以认认真真的劲头来做事,不管来访者是谁,都坦然处之、自然而然地招呼、讲解;也侧面记述了文学小组的由来和几年来的基本状况。真是不容易。我们将继续努力下去。


非虚构这一辑,采用了微尘的记述三奶奶的一生的一篇《自杀未遂的三奶奶,还是死了》,是写一位90高龄却一直独居的老人的往事,以及她的生命的救治、离去,李慧的《母亲的命》,记述一位母亲不幸而又幸运的一生。都是直面人生的真实的逼真笔触。


徐克铎的《媒人段钢嘴》,写媒人撮合残疾女子的婚事,有几分幽默,最后结局是美好的,让人心里满意。


发表的几篇散文,有记述初次出门坐车、军营里的青春的成长历程,有寻古探幽的文章,有娘亲、母爱的深情记述,有对过去的乡村风物的描摹,浸透对家乡的热爱,也折射出到处迅速城市化的当下,人们对乡土、家乡的眷恋。


这一期的几篇小说,很有意蕴。曾正伟的《黑风岭》,讲述执着地寻觅、使得30年前的一个失踪者重返社会的故事。


余显斌的《师兄师弟》,写的其实也是执着。写的是祖传的山歌,老人过世以后的丧歌“转转鼓”,三代艺人的命运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起伏。老师傅受到冲击,摔死在山上。师弟在经济大潮到来的时候,不听从师兄的坚持,改变了唱丧歌从不收费的老规矩;师兄师弟的一对儿女,则走上了电视台唱山歌……都折射出恒久的对传统文化的坚持。


关良存的《耶旺村》,取材于到非洲务工、修路的亲身经历。和当地黑人结下的友谊,和管理者发生的冲突,被当地反政府武装绑架……都是真实的生活图景,带着几分残酷。


诗歌,选发了多位诗人的作品。李日清、汤云明的作品,或描景,或写物,或直抒胸襟,能够品味出不同的诗意。邬霞的诗歌《吊带裙》组诗,是真正打工者在自己务工的制衣厂里发出的歌唱,对日常生活的熨烫、剪裁、缝纫,漂亮的裙子。郭冠荣《行走的微光》组诗,也是真实的生活,打工的宿舍,城市的大车站的音响、霓虹灯,与心灵的碰撞。胡不归的《我回来了》组诗,写出青春的伤痕累累、内心的挣扎、思绪。还有陈赫、范庆奇的作品,刻画农村、打工工场等多节奏多色彩的生活,呈现心声。


新工人口述史料,有《一个四川月嫂的江湖往事》,写的是:学厨艺,办暂住证,做保姆,开家政公司来创业,回乡种地……是亲身的经历,也辑录这个社会多侧面的影像,多变化的人性。这样的文章正是与打工博物馆藏的图片等相匹配的。


然后要特别提到,吴季老师的《美国工人诗歌翻译手记》,翻译了多首美国工人诗歌,为我们打开一扇了解海外工人文学的窗口。


刘忱老师的《点燃梦想,照亮生活--农民工文化调研札记》,记下了几年来对工人艺术团的近距离观察,真情实感,令我们感动。


另外这一期刊物也有介绍法律知识的栏目。好书推荐这一栏,介绍了多部新出的书。读者可以各取所需。


在这特殊的一年里,戴着口罩写下的这些文字,也许有的文笔不够精美,也许结构还有点粗糙。但都是难得的。无论如何疲累,口罩总会有摘下来的时刻,生活还要继续,文字的抒写也不会停滞。




文学双月刊(每逢单月1日出刊)

主编:范雨素

执行主编:

万华山、马大勇、小海、付秋云

编辑部主任:付秋云

编辑:郭福来、金红阳、徐良园、李若、易静、苑伟、王春玉

编委会成员:刘忱、李云雷、师力斌、王德志、鲁太光、西元、张慧瑜、袁凌、孟登迎、郭春林

志愿者编辑:汪子津、刘薇薇、范庆奇、陈淼、何小新、张少璞、刘雨嘉、刘一然、苏鹏程


封面“新工人文学”为师力斌书法作品

封面人物:付秋云

封面设计:王倩、万华山、小华


承办单位:北京工友之家&皮村文学小组

地址:北京朝阳区金盏乡皮村工友之家


投稿邮箱:

xingongrenwenxue51@163.com


特别声明:

本刊属内部刊物,仅供学习交流,不对外销售,如需转载请联系。

2020/09/01



《新工人文学》公众号

“皮村工友”公众号



《新工人文学》第九期

目录


卷首语

005 | 2020的夏天,上了热搜的孩子们/范雨素 


航线下的工人博物馆

008 | 轮船,港湾/郭福来 

010 | 最真切的当下,最珍贵的历史/万华山

012 | 社区工会就是我的家/李若 

014 | 我与村里的文学小组/马大勇 

018 | 北京皮村有个打工博物馆/徐怀远 

020 | 皮村记忆/金红阳 

023 | 皮村文学小组/李柰 

027 | 泪聚/徐良园 

030 | 简易出租屋内的灯塔/徐克铎 

034 | 文学小组有个小付姑娘/张慧瑜 


人物专题

037 | 飞机下的亲切感/付秋云 

038 | 在工友之家的十年/付秋云 


小说 

041 | 师兄师弟/余显斌 

057 | 黑风岭/曾正伟 


中篇小说

071 | 耶旺村/关良存 


散文

092 | 第一次坐火车/杨谢英 

095 | 女儿墙/孙丽丽 

097 | 美人扇/孙丽丽 

099 | 美人靠/孙丽丽 

101 | 娘的手艺/郭冠荣 

106 | 牵挂/史红霞 

109 | 寻香怀古朱竹垞/王家年 

113 | 追忆远逝的村庄/杨黎明 

115 | 青春无悔/路志宽 

118 | 秋风凉,芝麻叶黄/涂玉国 


非虚构 

129 | 自杀未遂的三奶奶,还是死了/微尘 

137 | 媒人段钢嘴/徐克铎 

142 | 母亲的命/李慧 


诗歌 

146 | 吊带裙(组诗)/邬霞 

157 | 与煤为伍(组诗)/李日清 

161 | 行走的微光(组)/郭冠荣 

166 | 狮子山(组诗) /汤云明 

171 | 我回来了(组诗)/胡不归 

183 | 我是可耻的诗人(组诗五首)/张绍国 

188 | 刺穿肌肤的冰冷事物(组诗四首)/陈赫 

192 | 小雨日记(外五首)/范庆奇 


新工人口述史

197 | 一个四川月嫂的江湖往事/施洪丽 


海外新工人

236 | 美国工人诗歌翻译手记/吴季 

241 | 不看……不看见/迈克尔·康纳 

243 | 我是我/埃琳娜·卡特 

245 | 像行进的乐队中的佛陀/安杰洛·梅西斯科 

247 | 资本主义大礼帽/大卫·格罗斯 

249 | 工作/阿尔·马科维茨

251 | 险象环生之地/费舍尔 

253 | 啼笑皆非/彼得·格里马尔迪 


法律栏目

254 | 冤假错案如何维权


256 | 好书推荐


256 | 社会纪实 


文艺评论 

259 | 点燃梦想 照亮生活/刘忱 


263 | 新工人掠影


272 | 编后记



范雨素、万华山主编欢迎大家投稿

邮箱:xingongrenwenxue51@163.com

您的稿件会被我们看到!谢谢大家支持!

 

电子版请联系编辑部主任小付的微信:fu52031

或主编万华山的微信:wanhuashan1126

或者发邮箱:1060835568@qq.com



END


或许你想看


  


 




            长按关注

欲转载本公号文章

请后台留言申请

转载请注明来源


本期编辑 |metro

图源 | 网络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